- 协同集聚 嘉兴河湖长制工作推动全市水环境持续向好
- 发布时间:2023-03-10 来源:水行政管理服务中心 字号:[大中小]
-
近年来,市河长办在宣传引导方面主动作为,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各地河湖长制工作做法和经验,全面展示各地河湖长制工作成效,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相互竞比”的工作态势。广泛开展河(湖)长制经验交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宣传,大力展现河湖长制新方法、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果,进一步营造了治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南湖区以“数字化、可视化、高效化”为导向,将河湖长制工作与水利、河湖日常管理统筹谋划,对接打通基层治理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治水和水域监管的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一是总体谋划,构建水域要素“一张图”。结合目前正在建设的全省水域监管“一件事”试点,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汇集,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处理,重塑问题归集、问题处置、排名晾晒等流程,进一步强化水域监管职能,构建全过程管理机制。二是以人为本,发动公众参与“一件事”。开发测试“我要巡河”小程序,设置“问题上报”和“随手拍”功能,积极引导和发动公众参与到巡河过程中,将原有的区镇村三级河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全体居民,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护水新局面。
秀洲区多年来积极探索跨区域协同治水模式,与江苏吴江创新实施联合河长机制等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推进交界地区跨界河流管护治理,实现跨行政区流域管护机制新突破。一是探索建立联合河长机制。签署协议,明确跨界河流联合河长会商、检查、整治、管护等方面的主要方式和重点任务。目前,省际边界水域18条河道已实现联合河长全覆盖,开展联合巡河1500余次。二是积极开展治水护水行动。在联合巡河的基础上,建立现场巡查、碰头会商等一整套规范有效的联合治水机制。目前已开展联席会商16次,解决大小问题30多个;开展环保联合执法10余次,解决各类环保问题20余个。三是全面实施联合清淤工程。两地共投入1亿元,联合治理麻溪港,清淤总长10.5公里、清淤总量101万立方米。水质从原来的劣Ⅴ类提升到近五年来始终保持Ⅲ类水,从根源上彻底改变了水质状况。
桐乡市牵头探索与南浔区和江苏省吴江区跨界治水,成立长三角首个跨两省三县联合河长制工作室,推动两省三地构建跨界治水新机制。一是探索跨界治水新机制,促进责任共担。桐乡积极推进毗邻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每年联系吴江、南浔等地共同开展巡河,协商治水难题,主动担责,共同开展河道整治、生态河岸修建,积极打造两省三地共富共美样板河道。破解一条河、跨三地、管不好、不想管的困境,推动澜溪塘河道成为两省三地共治的友情河、责任河、共美河。二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促进共护一河水。桐乡牵头与吴江、南浔等地共同聘任了80位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共同开展巡河、治河、护河行动。三地多次联合启动水葫芦集中打捞行动,全面打捞清除辖区内跨界河道水葫芦、浮萍以及浮游物。联合河长制工作室作为协商共治新平台,有效打破了行政区域壁垒、群众感情壁垒,推动跨界治水工作不断提档升级,为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治水提供“桐乡经验”。
海宁市以“突出重点、分类管理”为原则,将全市河道划分为红黄绿“三色河道”,使河长在履职中能“因河制宜”谋划实施水环境提升项目,推动河道治理保护再上新高地。一是系统谋划,做到全域赋色一盘棋。科学部署,将全市河道划分为红黄绿“三色河道”,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科学化河道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时刻根据水质状况、工作重点等变化情况作动态调整,做到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二是精心部署,做到制定目标包责任。齐抓共管,组织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及总河长工作会议,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长责任体系。对“三色河道”分类化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是强化监管,做到动态管理推整改。结合日常监管、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强化督查,加强红黄二色河道的水质监测。2022年先后有15条河道列入“封控河道”,通过严格落实整治进度动态监管机制,至年底全部完成摘帽,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及隐患。
嘉善县高度重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河湖长制工作,坚持以“双示范”建设为契机,加强三地交流互动,推动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一是完善跨界水体联合保洁体系。自2018年起逐步与周边地区签订交界区域保洁协议,明确协同保洁分工及联合巡查工作开展方式,以优美水生态环境保障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建立跨界水体联合执法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太浦河长白荡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提高了日常监管能力;同时加强示范区水行政执法队伍的学习交流、信息互通、联合巡查、共同执法等省际边界执法联动机制。三是开展跨界水体联合水质监测、联合巡河活动、联合培训活动。2022年示范区三地开展多起三地共同巡河、三地分段巡河、三地交叉巡河等各种形式的跨界水体联合巡河活动以及示范区联合河长制工作业务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提高基层河长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平湖市建立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监测预警机制,精准助力水污染防控,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一是重点实施国控地表水断面三级监测预警。根据断面累计水质与年度水质目标、上年同期水质以及出现Ⅴ类水情况,实施三级(红、橙、黄)预警。二是强化市控及以下地表水断面预警。按水质控制断面层级、工业园区河道等分类,依据断面累计水质出现劣Ⅴ类、Ⅴ类水情况,实施劣Ⅴ类、Ⅴ类预警。三是针对问题指导“一点一策”治理帮扶。市河长办按月将预警情况提醒相关镇街道。要求所在镇街道收到预警信息7天内将每个预警断面的问题、成因、任务、项目、完成时限等纳入“一点一策”治理清单报送市河长办,河长办会同生态环境分局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技术帮扶,指导相关镇街道梳理“一点一策”治理清单。
嘉兴港区以“民间河长”为有力抓手,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常态化开展志愿巡河活动。志愿队多次自发组织集中巡河,2022年在巡河中共计发现问题161个,进一步营造共巡共找河湖问题,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氛围。二是科学化进行队伍建设管理。出台《乍浦镇“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申请聘用、信息公开、职责职务、巡河记录等内容,推进“民间河长”工作规范化、有序化。三是精细化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在安全保障方面,对“民间河长”监督行为予以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在激励鼓励方面,根据表现情况每年表彰宣传先进典型,以此切实吸引广大群众加入公众护水队伍中来。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