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治水思路十周年 建设人水和谐幸福嘉兴
- 发布时间:2024-03-20 来源:南排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处 字号:[大中小]
-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嘉水安澜 兴水惠民”目标,推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贡献了坚强水利力量。
一、坚持久久为功,构筑嘉水安全新态势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应运而生,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嘉兴城市防洪工程不断扩容,城市防洪面积达到239平方公里,其中嘉兴市中心城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县(市)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全市建成圩区292万亩,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全市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相继开工,提防标准全面提升,“挡得住”更有底气了。
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兴部分)和长山河泵站、南台头泵站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嘉兴南排工程闸排能力达到2800立方米每秒,泵排能力达到520立方米每秒。钱塘江海塘南排四座出海排涝闸相继完成大修和改造,“排得出”更有保障了。
二、坚持民生为本,打造嘉水资源新局面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解决嘉兴地区缺水问题”的殷殷嘱托,上下求索,吹响大干水资源保障工程的嘹亮号角。
建设完成嘉善县太浦河取水工程、海盐县千亩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和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工程,特别是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建成通水,实现了嘉兴人民早日喝上千岛湖水的愿望,形成以本地水源和引调水工程为主体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在全国地市一级城市中成为首家。坚持“节水优先”,深化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全市加强用(取)水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6条,在11个地市中唯一对水资源临界超载地区实施6大高耗水行业用(取)水限批,发布《取水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DB 3304/T 096—2023)地方标准,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实现省级、国家级双达标全覆盖。
三、坚持绿色发展,绘就嘉水生态新画卷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巩固“五水共治”成果,以河长制为抓手,积极打造“嘉兴韵味的浙北江南诗画水乡”。
持续发力打赢碧水提升战。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创建省、市级“美丽河湖”287条,全市市级及以上控制断面一至三类水质占比为100%,交接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深化河湖长制,建立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推进机制,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探索跨界联合河长制。推进省级水美乡镇创建,打造城乡亲水节点和“15分钟亲水圈”,整合南湖革命纪念馆、秀洲穆湖森林公园、嘉善西塘古镇等景点资源,推动滨水产业发展,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效益转化。
四、坚持改革创新,注入嘉水治理新动能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深刻把握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创新思维,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创新,持续激发水利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积极探索长三角省界治水新机制,与苏州、上海毗邻的县(市、区)探索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治理、联合执法”等五项工作机制,构建了“上下游、左右岸一盘棋”的治水联动新格局。
深化水利数字化改革。数字孪生水网(杭嘉湖平原)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其中“嘉兴数字水网应用”被评选为先行先试优秀应用案例在全国推广。嘉兴市水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和杭嘉湖南排数字化运行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水利工程、工程智慧化运行以及调度决策支持功能。
五、坚持挖掘传承,彰显嘉水文化新底蕴
十年来,嘉兴水利人深刻领悟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和大江大河情怀,立足嘉兴水网建设,坚持以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为前提,强化河湖文化内涵挖掘,不断丰富水文化集萃。
深化水文化遗产挖掘,打造“红色水文化”。提炼“艰苦奋斗、勇开先河、顾全大局、团结奉献”为“嘉兴南排精神”,出版嘉兴重要水文化遗产集萃《浙水遗韵·水印嘉兴》,五县两区共12处水利遗产成功列入省级遗产名录。传承大运河文化,谋划建设大运河(嘉兴段)水利项目,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和嘉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互融互促。
推进水文化展陈载体建设,开展特色水文化活动。嘉善县王凝圩区汾湖泵站等两个工程获评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海宁市水利文化园和嘉善水利陈列馆被获评第一批浙江省水情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水文化系列宣传活动,推动水文化进校园和第二课堂进场馆,提升社会公众对水文化的认知度和获得感。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